今年是我國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之年,也是“十三五”規劃的收官之年。目前,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怎樣,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?下一個5年,科技創新又該如何布局謀篇?
5月19日,國新辦就“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”舉辦新聞發布會,針對公眾關心的熱點話題,科技部部長王志剛逐一回應。
數據亮出創新型國家建設新進展
2019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.17萬億元,占GDP比重為2.19%;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.5%;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估顯示,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……
王志剛說,過去一年,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,全國科技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加強研發攻關,加快成果轉化應用。不僅是主要指標穩步提升,整體創新能力也大幅提升,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進展。
“過去一年,科技工作取得了新進展,在支撐高質量發展、改善民生福祉、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。”王志剛舉例說,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,涌現一批創新成果,包括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、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、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下線。
同時,科技創新更加貼近生活、不斷增進民生福祉,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生態建設加快推進,科技開放合作邁出新步伐。
值得關注的是,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。科技重大專項持續攻關,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,集成電路實現14納米工藝產業化,5G研發應用和產業化全面推進。國家自創區和高新區成為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載體,169個高新區生產總值達12萬億元,經濟總量占全國十分之一以上。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.5萬家,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5.1萬家。
創新型國家怎么衡量
那么,目前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如何?王志剛從創新能力指數、綜合性指標和高新技術產業三個方面擺出了案例和數據。
王志剛說,一般而言,創新能力指數進入世界前15位的國家可被稱為創新型國家。今年,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估,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,這是進入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重要標志。
與此同時,綜合性指標基本完成規劃任務,2019年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,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位居世界第二。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.5%,有望在今年實現60%的目標。此外,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進入世界前列,比如高鐵、5G移動通信、新能源等。
王志剛透露,科技部正在組織編制面向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和“十四五”科技創新規劃,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科技需求,加強科技體制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。主要思路為:一是堅持“三個面向”,面向世界科技前沿,面向我國重大戰略需求,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;二是要緊跟研判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特征,研判新階段的特點,要堅持中國特色,制定好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“十四五”科技創新規劃,重點依靠科技人員,圍繞他們做好服務,讓他們能夠投身并安心做好科研,在科技領域作出一番事業;三是加強基礎和前沿研究,為世界科技發展作出中國貢獻。
科技體制改革要面向新時代新要求
十八大以來,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全方位推進,取得了明顯成效,但也存在改革措施不到位、任務落實不均衡的問題,今后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面還有哪些考慮?
針對記者提問,王志剛回應說,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的任務要求。如何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、創造性,有更好的政策環境,能讓他們在科技創新的平臺上、崗位上體現自身價值、得到社會的尊重、體面地生活,是推動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。
不僅如此,圍繞促進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,也是推動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重點。此外,搭建好的平臺、營造好的環境,讓來自大學、科研院所、企業以及其他一切愿意參加到科研活動中的人,都能夠依靠機會公平、權利公平、規則公平參與其中。
王志剛表示,科技體制改革要面向新時代新要求,與高質量發展等重大需求結合在一起。“堅持‘三個面向’的戰略方向,把準世界科技前沿、國家重大需求和經濟社會主戰場當中一些需要科技解決的問題,這是我們的主要任務。”他強調,要發揮好科技的顛覆性、擴散性、滲透性作用,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老百姓生活改善作出貢獻。